黑夜猛攻,爽!
景秀游戏再度对话刘慈欣:原创是“土壤”,游戏让科幻IP“落地”
- 编辑:一只小编辑OVO
当下科幻IP热度渐起,但怎么把小说里的奇思、影视里的场景,变成普通人能触摸、能参与的东西?8月6日,北京首钢园举办的“永不落幕的科幻大会”系列活动——“科幻+”产业创新主题沙龙第一期活动上,刘慈欣与景秀游戏研发中心副总经理杨海的圆桌对话,恰好拆解了这个问题——前者点出“原创内容是土壤”,后者则以斩获中国科幻大会第三届科幻星球大赛 “科幻游戏作品冠军”的游戏《群星纪元》为例——作为该游戏的发行商,景秀游戏在科幻IP的联动与落地中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——讲透了游戏如何让科幻IP“活”起来。
刘慈欣:内容是科幻游戏的“原生土壤”
“在科幻IP的整个转化链条中,最稀缺的依然是源头的原创内容。”谈及科幻IP的生命力,刘慈欣一语道破关键。他所说的“原创”,并不仅限于小说中的奇思妙想,更包括游戏中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世界观设定与叙事架构。
就像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,科幻游戏的繁荣,归根结底要依赖内容这片“原生土壤”。优质的内容是孕育一切创意的根基。只有具备那种能够“击穿现实”的核心创意——让人看完不禁惊叹“原来未来还能这样”——才能真正打动人心,培育出忠实的受众群体。
这种原创力,是IP后续影视化、游戏化、衍生开发的能量源泉。没有深厚的内容土壤,再精良的技术与宣发,也难以支撑起一个有生命力的科幻世界。深耕原创,培育沃土,才是中国科幻走向广阔未来的第一步。
杨海:游戏是让科幻“走下纸面”的关键
作为做科幻游戏的从业者,杨海接话时拿《群星纪元》的实践举了例:“刘慈欣老师说的‘土壤养分’,我们得先接住,再变成玩家能摸到的东西。”他觉得游戏在IP生态里像个“中转站”——既要从文学、影视里拿优质创意,又得靠玩法设计,让这些创意跳出纸面和屏幕。
最近《群星纪元》和《吞噬星空》联动,就很能说明这点。原著里“全人类抗金角巨兽”是经典情节,但团队没硬复刻战争场面,反而拆成了玩家能上手的玩法:先组队养联盟攒战力,再一起召唤合力攻击,最后协同讨伐。“不用玩家费脑记剧情,组队点一点就能体会‘全人类共抗危机’的热血,这就是游戏的优势——把抽象的‘史诗感’,变成能互动的体验。”杨海说,这种时候,原创内容的“养分”才真能在玩家心里扎根。
事实上,《群星纪元》的联动脚步不止于此。此前,它与经典科幻电影《星河战队》的联动同样惊艳。游戏将电影里熟悉的虫族元素搬进战场,联邦舰队中尉“卡门·伊班尼兹”入驻成为战术教官,玩家能亲自指挥星际战局,复刻电影经典虫海入侵画面 ,“罗杰杨号护卫舰”等经典载具还能作为基地装扮,让玩家仿佛置身电影场景之中。
从“三体计算星座”发射到太空算力网络构想,这些年技术和想象力总在互相推着走。而刘慈欣和杨海的对话其实说透了:科幻IP要活得久,一边得有原创内容当“根”,扎得深;一边得靠游戏这种载体当“桥”,让想象落地。就像《群星纪元》与《吞噬星空》《星河战队》的联动尝试——把经典科幻情节拆成玩家能上手的玩法,或许就是科幻IP从“小众想象”变成“大众感知”的关键一步。
这场再度展开的对话,不仅是思想的碰撞,更像是一次对未来的“路线图”勾勒。当原创内容持续提供精神养分,而游戏作为最具互动性的媒介承担起“转化者”的角色,科幻IP便不再只是书页间的想象或银幕上的奇观,而是真正走进玩家的生活,成为可参与、可共创、可传承的文化体验。也许,中国科幻走向大众、走向世界的旅程,正是从这样一次次“土壤”与“桥梁”的对话中,悄然启程。


手机浏览

微信公众号
-
倾国之怒
-
原始传奇
-
斗罗大陆(我唐三认可0.1折)
-
太阁立志2
-
奇门(0.1折仙侠不用闪)
-
深渊契约
-
猫狩纪0.1折
-
灵剑仙师(斗破苍穹)